心理障礙性厭學是后天習得的可以治愈的不適應性行為。
行為主義心理治療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認為像厭煩學習、恐懼某種事物等人類異常行為和絕大多數人的正常的行為一樣,都是遵循學習的規(guī)律在后天習得的。人類在后天習得恐懼、厭煩等行為反應的同時,也會因情
緒愉快、迷戀等原因,學會喜愛某些事物的行為反應。因此,我們不能輕率地說一個后天獲得了厭煩什么或恐懼什么,就是不正常的行為。比如許多學生都不喜歡某些電視節(jié)目中的兇殘恐懼埸面,這種厭煩和恐懼就是正常的行為;而像第一章中提到的梁惠對根本沒有危險的丈夫有恐懼反應,便是異常行為。所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評價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的依據,不是評價他獲得的這種情緒的性質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而是評價獲得這種情緒行為者對什么事物恐懼或厭煩,對什么事物愉快或迷戀。比如一個人在后天學習中學會了一見到毒蛇就喜愛、愉悅的情緒傾向,人家就會說他是戀蛇癖。因為正常的人都應該一見到蛇便恐懼,這才能產生躲開或提高警惕的行為。這種反應使主體適應社會生存,所以稱為適應性行為;而前一種戀蛇癖不適合人的生存,所以被視為心理變態(tài)反應。
同樣道理,一名學生如果獲得的行為是對數學課的厭煩或恐懼反應,一聽人家提起數學便情緒一落千丈,一上數學課便打不起精神來,這便是不利于適應社會生存行為,所以應該定義為學習心理障礙。許多同學的厭學行為都是不利于不適應社會生存、發(fā)展需要的行為,所以稱心理障礙性厭學。
心理障礙性厭學是可以通過心理訓練治愈的。臨床經驗證明,絕大多數心理障礙性厭學行為都具有在心理治療訓練中立竿見影地好轉或治愈的特點。厭學學生多種多樣,有的學生思想意識積極而潛意識嚴重消極,表現為意識與潛意識的嚴重對立,比如上述提到的那位厭煩數學的學生,在首次心理訓練中“一下就治療好了”;有的學生思想意識比較消極而潛意識更為消極,表現為思想意識不同程度地支持潛意識行為,心理治療速度要慢些。
心理障礙性厭學行為常常表現為與意識(或意志)相對抗的潛意識行為。
正如以上所述的那樣,典型心理障礙性厭學行為不僅僅是非意志性的,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它還是一種反意志性的行為。它表現出不符合本人的意志、意愿,也不符合本人的思維邏輯并與本人的思想、意愿互相對抗。
下邊的例子可能極端了一點,即某班的一名數學學得很好的尖子生,她本來是班里最愛學數學的學生,連吃飯時都在心理解題??墒牵谝淮卧驴歼^程中,她的數學卷面成績一下子低到了下中等水平。她一聽說自己的數學成績下來了,心里邊猛地往下一沉。那天中午她買了飯沒吃幾口就放下了。上自習課時,她一看見數學老師來上輔導課,就打心里不想聽,但是又不能不聽。于是,她帶著沉重的心情一直聽下去。大約到了半節(jié)課的時候,老師也開始講到了她的錯誤:由于某次參加學校的一個學生干部會議,少聽了一會兒的輔導,結果在這次老師輔導過程中特意強調了一個公式在用法上容易犯的錯誤。結果,她大腦中沒有強調這個知識點,在應用這個公式和變化這個公式時,連犯了兩處錯誤,使兩道大題丟了分。并且老師還特意強調說:這樣出題也是他為了防止同學忽視這個公式怎樣應用的知識點而故意這樣設計的。
現在,真相大白了,她沒什么可擔心的了。老師講到這兒時還沖著笑了,說她在下次考試時不可能再在這個知識點上丟這么多分了??墒牵诘诙焐蠑祵W課時,她還是心情不佳,感到疲倦和打不起精神。幾天以后,老師找她談話,鼓勵她打起精神來。她自己也明明知道是由于忽略了一個重要公式而使數學成績暫時下降的,并且也明明知道這一知識點錯誤很快會被糾正過來了,可是她還是一上數學課就心情焦躁、沉重,打不起精神。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警告她說:如果你再不振作精神,就這樣情緒低落下去,下一次考試成績可真的要受影響了。她還是沒有振作起來,也真的在下一次月考時,成績勉強保持到上中等水平。當然,這樣學生的心理訓練是非常好做的。她只是參加兩次心理訓練便解決了問題。后來,她還是常來心理咨詢室,不是為數學而來,而是為了英語成績而來。她說她的英語學習也有那么一點潛意識性的厭學行為。
潛意識行為在學生本人的感受中似乎是另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有人說就像孫悟空鉆進鐵扇公主肚子一樣,一個與自己思想相對抗的思想鉆進了自己心里,專門與自己作對。比如,這名數學尖子生說,她之所以不喜歡英語,就是因為英語老師批評了她幾句,是完全正常的,無惡意的那種批評,不應該影響自己對英語和英語老師的感情,可偏偏一看到這位老師就心里沉沉地學習不進去;她也明明很重視這位老師教的學科,一再加倍努力,偏偏成績上不來。
心理障礙性厭學行為起因于過敏性痛苦情緒。
心理障礙性厭學一般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心理疲勞性厭學;另一類為過敏性厭學行為。心理疲勞性厭學一般表現不強烈,只是彌漫性在希望暫時改變一下生活環(huán)境,從日復一日的單調的學習中解脫出來輕松一下。這種心理疲勞性厭學雖然也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但還不像過敏性厭學那樣,無論如何也學不進去,或者學了也記不住。
我們在上述談到的那些心理障礙性厭學行為,基本上都是那種過敏性的厭學行為。他們的厭學反應行為并不是面臨某種學習情境時的正常的直接行為反應,而是一種由過敏性痛苦情緒反應引起的行為表現。而這種在學習情境刺激下產生的下意識的痛苦感受則是一種過敏性的情緒反應。所謂過敏性情緒反應,一是說它的反應強度是一種嚴重夸大了的痛苦反應。例如一名心理健康的中學生被老師用冷淡的目光掃一眼,至多是心里微微有些不高興而已;而具有過敏反應的同學被老師用冷眼一掃,可能頓時臉紅、心跳、呼吸急促、影響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內容的記憶等等。這種反應的情緒體驗要比一般的不良刺激反應痛苦得多,常常是不容易忍受的。所以,當許多家長、老師聽說自己孩子逃學、離家出走,有的甚至想自殺時,無論如何也覺得難以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這種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們的老師的家長不能理解過敏性痛苦是怎樣一種痛苦。打個比方說,別人用鉛筆碰你的手臂一下,并不會導致大叫一聲,這是因為這個刺激并不大;如果你的手臂上有外傷,別人再用同一支筆和用同樣大的力度觸碰一下傷口,你會大叫起來。這是因為傷口處的痛覺是敏感的。有過敏性厭學的學生的對上學、接觸老師、提問、父母嘮叨等等,常常是過敏的。許多氣氛融融的家庭關系,感情融融的父子或母女關系的惡化,常常都與孩子的這種過敏反應舉足輕重的關系。因此說,起心理障礙性厭學行為的情緒反應,不僅僅引發(fā)厭學行為,在一定刺激下還容易引發(fā)其它行不理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