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上學的時候,總有那么一段時間絲毫提不起勁去學習,就算是逼迫自己認真聽講,效率也是非常低。我一直以為,只要我上班了,我就完全擺脫厭學情緒了,沒想到,好吧,入了職場還有厭職情緒。
我雖然一直被別人稱為“打了雞血的人”,但是我自己知道我并不是時時刻刻電量滿滿,我也經(jīng)常不想去上班、不想去健身、不想出門。問題的關鍵是,這種情緒來臨的時候,我絲毫把控不了,只好宣稱我被“大姨媽”了。
第一次看到《你充滿電了嗎》這本書的名字的時候,就自然而然想要翻閱看看。這本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超人氣作者湯姆·拉思寫的著作,里面提供了21個技巧,可以讓人迅速充電、隨時滿血復活。雖說這本書羅列了21個技巧,但在我看來可以概括為3大招。
一、不要依托于外界電源,要學會自己給自己充電
湯姆·拉思提出,“意義”二字大于一切,即驅(qū)動人們進行有意義工作的是內(nèi)在動機而非外在動機。想想看,你現(xiàn)在之所以做著這份工作,是因為它提供給你的薪資和福利還是因為你真的喜歡?
這世界上總是有比金錢更高的使命,你必須知道你所做的事是有意義的,你才會熱衷去行動,也不容易倦怠。但我們往往說起“意義”,總覺得它很渺茫、很遙遠,但如果你沒試著去尋找,你怎么知道它遙不可及?
意義從不會自己找上門,需要你自己去創(chuàng)造。在工作生活中創(chuàng)造意義并不需要你制定一個如何改變世界的大計劃。它應該是一個更切實際的,和你最在乎的人相關的計劃。現(xiàn)在,問問自己,你目前的工作或是扮演的角色為什么存在?比如護士的職業(yè)是為了照顧病人,讓病人得以康復。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工作的存在是因為它能幫助他人或是讓整個流程更有效率,而這就是我們需要重新發(fā)覺的。很顯然,為他人創(chuàng)造意義比追求自己的快樂更重要。
當我們得到上面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后,我們就要時刻記住那些能激勵我們工作的故事,或是借助能夠讓我們明白“為什么要做這份工作”的一張照片或是一句話來提醒自己。但同時記得,忙碌并不等于有意義,別混淆了忙碌與意義的分界線。
二、用微小的行動,換取大的改變
這個世界在某種程度上不太允許我們過度任性,我們不可能喊著尋求意義就拋下工作、家庭,一個人背包洋洋灑灑走全球了。尋求意義、讓自己每天精力滿滿,不一定要依靠大的刺激,微小的行動就可以,這些行動往往很普通,并不需要你花大價錢購買。
例如,我們可以用盆栽、藝術品或是我們所愛的人的照片裝飾辦公桌,讓我們每天8小時過得不那么枯燥。據(jù)研究表明,僅僅是精心布置辦公桌就能讓人的生產(chǎn)力增加32%。當然還有出門前和伴侶進行一次暖心的互動,在同事的辦公桌邊停下美言幾句,在天氣好時外出散步,和最好的朋友通個電話……更多微小卻能帶來美好的事情,等著你去發(fā)現(xiàn)。
三、找尋自身優(yōu)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你充滿電了嗎》提到,如果你把人生的大多數(shù)時間都花在努力做好所有事上,那么你就扼殺了將某件事做到出色的機會。很多時候,將力量集中到你的優(yōu)勢上,效果會更好。這個讓我想到時間管理領域著名的“二八法則”,我們在自己擅長領域投入的每一個小時,都將產(chǎn)生翻倍的成果,而用于修補自己劣勢的每一個小時,就像是用來和地心引力作對。關鍵是要找到能為你帶來80%成效的20%的事情是什么。
回想下你的教育經(jīng)歷和職業(yè)生涯,找出那些給予過你正能量,令你廢寢忘食的事情。仔細想想你那些時候具體在做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接著,看看你能不能把這些因素帶到你現(xiàn)在的工作里,并想出一件你明天可以花更多時間,愉快、自如地去做的事情。
找尋學習/工作的意義、發(fā)現(xiàn)更多微小卻美好的行動、把握自身優(yōu)勢,這3大招說來簡單實際上卻有著不一般的魔力。嘗試去做做看,它會讓你的狀態(tài)有所改觀。